贞矜:
见字如面,情鉴琐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记得曾经和你说过我无数次畅想过你的出生,成长,修学,致仕,或者幸遇良人,嫁为人妇,持家教子。
这些都是后话,这封信我想和你聊一聊阅读这件事。
之前你我曾讨论过,你这个年纪的阅读需要圈定范围吗?我当时的答案是并不需要。
就像开头我引用的朱夫子的诗中所表达的,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可以从文字中领略我们生活中难以经历或者未曾经历的人、物、景、事。
古圣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是这个道理。
现代人读书阅读的需求无非是从自身需求和外部要求两个角度出发,往往都会经历下面几个阶段:
首先是童年时期的阅读,自身需求强调故事性和极简主义,外部要求强调通俗普适和价值正确。所以你们喜欢听故事,喜欢看画本,而我们却要求你去学习《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这些启蒙读本。
而人到了少年至于青年,内部需求除依旧强调故事性外,还将重点放在了故事背后的实用性上,这个时期的你们虽然不再相信童话,但依旧对美好抱有坚持。相对的外部要求不再强调通俗易懂,更多强调学术性和技术性的范畴下价值正确也不是特别明显,所以你的长辈们,包括但不限于你的老师和家人会开始减少你看所谓“杂书”的时间,因为这个时期的外部要求大半是由课本提供的。
接下来的阶段里,阅读的内部需求开始脱离故事性,进而因每个人的不同而更加强调专业化,逻辑化,特殊化,这个时期的你们或者变得不再专注文字阅读,或者变得更加关注阅读内容没有明说的部分。而这个阶段的外部要求继续强调专业性和学术技能,社会总是需要你时刻处于学习进步的过程中。
最后,人们阅读的自身需求重新回归故事性,只是在故事性的高度上会强调更多的价值正确,在故事性的深度上更强调故事的留白和多样性。在外部要求上,则从品类繁多的专业性的学术技能逐渐偏向生命健康和文化教育等特定的方向。
回到你最初的问题,你现在正是对知识处于极度饥饿的年纪,如同海绵一样无差别的吸收你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养分或是糟粕。
我始终认为与其控制你阅读的范围,不如培养你养成自主思考的主动性和对矛盾对立的批判性,希望你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是你会怎样用文字阐述同样的道理?有哪些书中的道理存在争议?错在哪里?或者应该如何补足?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时间可以经常讨论。
最后解答一个你之前问我的问题——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看更多的书?
我的答案是:当你看过的书足够多,你就可以结合作者的行文特点和时代背景快速的检取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了。这样便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所书所言,悉可思之!愿坚贞自矜,不负汝名。
父浩添致笔
辛丑年伏月末